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CHFS2012]中国心脏起搏事业50年

作者:  王方正   日期:2012/12/27 10:42:23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目前全球累计共有500多万病人接受了心脏起搏器治疗,其中中国大陆有20万人。每年全球新植入起搏器40万台,国内约5万台。并且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起搏器已成为心律失常,特别是缓慢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方法。1984年,美国职业工程师协会将心脏起搏器与半导体、激光等并列为20世纪上半世纪最杰出的十大发明。2001年,心脏起搏器与因特网分获美国国立工程院最高奖。心脏起搏器已得到了世界公认与肯定。


  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
  50年代至80年代,起搏器的主要功能是起搏心脏,提高心率,治疗房室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缓慢心律失常。1980年Griffin等开始发表临床应用抗心动过速起搏器(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报告,80年代中期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从1985年国内开始应用抗心动过速起搏器,阜外医院孙瑞龙等报告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应用抗心动过速起搏器的效果显著。但由于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而消弱直至停止了它的临床应用。
  国外Antretter等 、Sermasi等从1994年开始临床应用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国内从1996年也开始应用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可定时自动测试起搏阈值,通过特殊的刺激除极波感知系统自动识别并自动调节起搏器输出能量,达到节省能源,延长起搏器使用寿命的目的。阜外医院华伟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等与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汪康平等于1997年分别报告了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的临床应用经验。
  三腔双房起搏通过特殊设计的冠状静脉窦导线,代替左心房起搏,实现双心房同步、房室顺序的起搏,以治疗有房内/房间阻滞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三腔双心室起搏通过特殊设计的左心室导线代替左心室起搏,实现双心室同步与房室顺序起搏,以治疗有室内阻滞(左束支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国外于1997年开展了这方面的临床应用 ,国内也于1998年进行了此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阜外医院王方正等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等在1998年率先报告了三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方法与效果。
  四腔心脏起搏是将两根电极导线插入经冠状静脉窦的一支心腔静脉,以起搏代替左心室,再将另两根电极导线分别植入右心房和右心室,同步起搏心脏各腔室,改善心脏的排血功能,同时也能预防房颤的发生。阜外医院王方正等率先在国内成功植入四腔心脏起搏器,为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1972年Mirowski等与Medrad公司合作,研制了植入型自动除颤器(automatic implantable defibrillator AID)。1980年2月,Mirowski 在Johns Hopkins大学医院首次为1位患者植入1台AID。AID是第一代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第一代ICD需要开胸手术将电极片放置在心外膜。1986年经静脉除颤导线首次应用于临床,避免了开胸手术。1988年具有程控功能的第二代ICD进入临床应用。1989年第三代ICD增加了抗心动过速起搏(ATP)、低能量心律转复、高能量电击除颤三个层次的治疗功能,以及抗心动过缓的支持性VVI起搏功能。1993年ICD脉冲发生器小型化,可以埋植于患者的胸壁,植入方法几乎与心脏起搏器一样简捷。1995年问世的双腔ICD,可提供DDD或DDDR起搏功能。且识别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特异性提高,显著降低了误识别与误放电。ICD的功能逐步进展与完备,目前更新换代到第四代ICD。同时具有ICD和双腔同步起搏功能用以治疗心力衰竭的起搏除颤器也已问世。
  国内汪康平等于1991年经开胸手术植入了国内第1台ICD。1994年深圳孙逸仙心血管病医院衣为民等和上海中山医院童步高等为患者经静脉植入第三代ICD。2001年安贞医院柳弘等报告了双腔ICD的临床初步应用情况。2002年阜外医院华伟等及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等开始安装InSync三腔ICD。至1998年8月,全国共植入ICD59台,其中57台为1996年以后植入,这些ICD均具有抗心动过缓起搏、抗心动过速起搏、低能量转复、高能量除颤以及信息储存等多项诊断与治疗功能 。从1996年至2001年底,全国植入ICD总数285台,均属国外产品,国内尚缺。
  1975年Hassenstein等 首先应用右心室起搏治疗4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发现心室起搏后症状显著改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明显降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于1992年报道40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病人采用起搏治疗的效果。表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减轻,压差下降,心功能改善。国内于90年代初开始采用右心室起搏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北京阜外医院华伟等报告了心室起搏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应用情况,认为心室起搏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上海仁济医院黄定九等报告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应用双腔起搏器治疗能够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但DDD起搏对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的治疗效果尚难以定论。心脏起搏治疗心力衰竭是心脏起搏适应证的一大突破,1999年,王方正等首先报告了双心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经验。
  在我国心脏起搏事业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会忘记老一代的临床和医学工程专家付出的艰辛劳动和顽强进取的拼搏精神。没有他们当年的开创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在这些事业的开拓者中,有的是组织宣传和推动这项事业向前发展的几届学会专科的主任委员,即朱思明、陈新、蒋文平、胡大一教授;有的是实践能力强,战斗在第一线的医学专家,如朱中林、孙瑞龙、周金台、王方正、黄元铸、朱纯石、钱剑安、汪康平、崔长琮、廖铭扬等教授;有的是吸取国外经验并自行设计、制造中国的起搏器系统,将临床和医学工程密切结合的专家,如黄贻焯、方祖祥、江圣杨、康殿邦、刘忠豫等教授。今天,尽管他们中的多数人已退居二线,但他们在中国起搏界的影响和地位是不容抹煞的。令我们欣慰而高兴的是一代后起之秀脱颖而出,茁壮成长,承前启后,活跃在今天中国的心脏起搏舞台上,为我国起搏事业的持续向前发展作出贡献。他们是郭继鸿、任自文、张澍、孙宝贵、华伟等教授。这里还应该值得一提的是从事于中国起搏事业的各公司一大批管理和技术优秀人才,他们为沟通中外交流,传播先进信息,支持各类医学活动,活跃学术气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中国的起搏事业前途是光明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是存在的。因此我们还要不断进取,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上一页  [1]  [2]  [3]  

版面编辑:赵书芳



心脏起搏器心律失常房室阻滞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